news新闻中心
色差仪在食品饮料行业作用
2025-08-15“色” 是食品饮料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,不仅关联口感(如红色水果通常更甜),更直接反映品质(如肉类的新鲜度、果汁的浓缩度)。色差仪通过将主观视觉转化为客观数据,成为食品饮料行业从原料到成品的 “色泽守护神”,其作用远超简单的 “颜色好看”。
01
原料验收:从源头把控品质
食品原料的色泽直接决定产品质量:
01
果蔬类:
成熟度不同,颜色差异显著。例如,番茄的Lab*值可判断成熟度——成熟番茄L≈30、a≈25(偏红)、b≈15(偏黄),未成熟的L≈40、a≈-5(偏绿)。果汁厂用彩谱DS-700D便携式分光测色仪抽检番茄原料,将a值低于20的未成熟果实剔除,避免影响果汁的红色度。
02
肉类:
新鲜肉与变质肉的颜色差异明显。新鲜牛肉的肌红蛋白未氧化,呈鲜红色(a≈15);放置过久的牛肉氧化为高铁肌红蛋白,呈褐色(a≈5)。屠宰场通过色差仪测量a值,快速筛选新鲜肉(a≥12),降低变质风险。
03
谷物类:
黄曲霉污染的花生、玉米会发黄,正常花生的黄度值(b*)约10-15,受污染的可达20以上。粮油企业用彩谱DS-700D测量b值,将超标原料隔离,避免黄曲霉毒素超标。
02
生产过程:精准控制工艺参数
食品饮料的加工过程(加热、发酵、浓缩等)会显著改变色泽,色差仪可实时监控并指导调整:
01
烘焙食品:
面包的金黄色来自美拉德反应,颜色过浅(L过大)说明烘烤不足,过深(L过小)可能焦糊。某面包厂用彩谱CRX-66在线色差仪,在生产线实时测量面包表面 L值(控制在45±2),自动反馈调整烤箱温度(如L=48时,提高温度5℃),使每批面包色泽均匀。
02
果汁浓缩:
浓缩过程中,果汁的色泽会加深(如苹果汁的a值从-1(偏绿)变为-0.5(接近无色但更浓郁))。饮料厂通过测量透光色(CIE Lab),控制浓缩终点(如△E 与标准样≤0.5),避免过度浓缩导致的颜色过深或浓度不足导致的颜色过浅。
03
乳制品:
牛奶的白度值(W)可反映脂肪含量——全脂牛奶W≈85,脱脂牛奶 W≈90(更白)。乳制品厂用分光式色差仪测量W值,确保不同批次牛奶的白度偏差≤1,避免消费者感知 “牛奶浓度不一”。
03
成品检测:保障一致性与安全性
食品饮料的成品色泽需符合品牌标准,同时规避安全风险:
颜色一致性:
同一品牌的产品(如可乐、酱油),不同批次的颜色必须一致。某可乐厂规定产品的L*=20±0.5、a*=5±0.3、b*=10±0.4,用彩谱CS-821N台式色差仪每小时抽检,将△E超标的产品拦截,维护品牌形象。
异常色泽预警:
色泽突变可能是质量问题的信号。例如,啤酒的浊度(通过透光率测量)突然升高,可能是微生物污染;果酱的a*值突然降低(偏绿),可能是添加了过多防腐剂。色差仪的异常数据可触发复检,避免不合格品出厂。
法规合规:
部分国家对食品色泽有强制标准。例如,欧盟规定婴儿食品的色素添加量需通过色泽数据佐证(如β-胡萝卜素的添加量对应特定的b*值)。出口企业用彩谱DS-700D色差仪测量,确保数据符合欧盟标准,避免海关退货。
04
特殊应用:解决行业痛点
透明饮料的 “水色” 控制:
矿泉水、伏特加等透明饮料的 “水色”(极轻微的黄色)需严格控制。通过测量透射色的b*值(控制在0.5以内),确保产品晶莹剔透。
烘焙食品的 “焦糖化” 程度:
饼干、巧克力的焦糖化反应会产生褐色物质,色差仪的L值可量化焦糖化程度(L越小,焦糖化越深),避免过焦产生苦味。肉类加工的 “发色剂” 控制:香肠、火腿添加亚硝酸盐发色(保持鲜红色),但过量有害。色差仪通过a*值(控制在10-15)间接监控亚硝酸盐用量,平衡色泽与安全。
05
与传统方法相比的优势
客观性:人眼对颜色的判断受光线、疲劳度影响(如阴天看红色偏暗),色差仪数据不受主观因素干扰(同一样品的测量偏差≤0.1)。
效率高:传统 “感官评定小组” 需3-5人合议,耗时10分钟;色差仪单次测量1秒,适合生产线快速检测。
可追溯性:数据可存储、导出,形成 “原料-加工-成品” 的色泽档案,便于质量追溯(如某批次果汁颜色异常,可回溯原料的a值是否超标)。